罗贝尔·萨巴蒂埃(Robert Sabatier,1923.8.17~2012.6.28),生于巴黎,法国作家。1935年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被姑夫领养,13岁起在姑夫的印刷厂内工作;他也在那里排印了自己写的最早的诗篇,那时才16岁。他自幼热爱读书,阅览从拉伯雷到托尔斯泰、从大仲马到瓦莱里等风格迥异 的作家的作品。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结束,20岁的他进入上卢瓦尔山区参加了抵抗运动游击队。战后于1947年在罗昂办《百宝盒》刊物时,登载过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和罗什福尔派发起人之一勒内-居伊·卡杜的诗歌。1950年回到巴黎,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当文艺记者和出版社编辑。他出人各种诗社,并以自己的创作获得不少文学奖。《太阳的节日》(1950)赢来了安托宁·阿尔托奖。法兰西学院给他的全部诗集颁发过诗歌大奖。1982年他完成了投人三十年心血、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巨著《法国诗歌史》,全辑共分八卷,第一卷出版于1975年。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萨巴蒂埃首先是童年三部曲《瑞典火柴》(1966)、《荷棒糖》(1971)、《野使子》(1974)的作者;在文学评奖会、文学图书节、电视辩论栏目中频频亮相的作家,龚古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一位机智敏锐、和蔼可亲的委员。大家还知道他爱好品尝美酒佳肴,是烹饪丛书《罗讷河和地中海地区的酒》的撰稿人之一。他还写过一部奇怪的《死亡词典》(1967)。萨巴蒂埃的诗深受瓦莱里的影响。旋律优美,富于象征性,细腻典雅;开启萨巴蒂埃的内心世界的钥匙无疑要在他的诗歌中找寻。他在小说中语言直率热情,笔调幽默有致,对市井平民甚至包括流浪汉、嬉皮士充满温情。对童年的回顾与探索是萨巴蒂埃小说创作的主调。从1953年到1966年,他先后出版了十几部小说,其中包括《阿兰与黑人》(1953)、《贩沙商人》(1954)、《尘味》(1955)、《大马路》(1956)、《血鸭子》(1958)、《神圣的闹剧》(1960)、《无花果树之死》(1962)、《人行道上的画》(1964),他的笔下时时出现零星和隐蔽的童年回忆,在某些作品中。这个受他偏爱的主题往往还与寻求自己位置的卖艺人、异乡客和孤独者的伤心遭遇交织在一起。从1969年以后,童年干脆成了他的自传体系列小说的绝对主题,前述的童年三部曲使作者赢得了巨大的成功,印数很高,并被译成好几种文字。这些充满清新气息和温柔感情的作品叫人读了又有趣又感动。1978年他又写成充满了美妙的童年轶事的《夏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