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新闻启示录
新闻启示录海报封面图

新闻启示录

剧情
1984中国大陆上映
看过看过
简介

《新闻启示录》浙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单本剧。获1984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第5届)“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 编剧:张光照 导演:张光照、戚健 摄像:黄克敏。 剧情梗概:这是一部集政论、纪实、新闻手法为一体的电视剧。通过某报社三位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性格的新闻记者的眼光 ,透视发生在南亚大学记者招待会上的挖泥船技术谈判等 几个事件,展示中国教育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新教育形式转变的艰难过程。 故事梗概 1978年6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在全国展 开;1978年12月,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中央全会在北京召开;1978年,安徽凤阳成为中国举世注目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这一年拉开了帷幕,故事也在这一年开始........新闻专业大学生闵婕来到琛江日报实习,报社记者叶中前来迎接。人流熙熙攘攘,叶中抑制不住谈到他对改革的思考,闵婕被他的工作 热情所激励,刚一到达就和叶中一起准备明天的采访,一直到天亮。 南亚大学是琛江市最具权威的高等学府,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的。学院 的高层领导人物大多是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决心乘着改革的东风励精图 治,有所作为。星期天,以南亚大学党委书记邢天为核心的决策人物聚集在 郊外举行工作野餐,中心主题是南亚大学的人才流动问题。工作野餐出现了 少有的热烈场面,下午!点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党委的提案,南亚大学的人事改革正式启动。 叶中他们为自己采访到了如此有价值的独家新闻而感到兴奋,却不料报 社总编室以委婉的理由回绝了叶中,让他们极度失望之余,感受到了改革所 遇到的阻力,叶中把稿件投往广播电台,几天后,记者叶中和实习记者闵婕 的报道作为广播电台的特别节目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南亚大学助教丁家俊和他的妻子严燕在饱经生活坎坷后终于在今天复 婚,在庆贺这对患难夫妻新生活的人流中,党委书记和副校长的心情格外沉 重,在南亚大学刚刚通过的人事方案中,丁家俊助教被列为首批外流人员的 名单。不久,丁家俊就接到了流动到某业余大学的正式通知书。几天以后, 琛江日报就此事发表了一篇没有署名的业余作者的来信,认为南亚大学的人才流动只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淘汰,记者叶中就此事重新进行了采访,指出中 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抛弃传统的故土观念,在最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 大的价值,《也看人才流动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再次在广播电台播出,同 样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应。 随后,叶中被宣布为报社第一批支边工作人员,被派往新疆工作"年。 送别叶中的时候,闵婕向叶中表达了自己毕业以后来《琛江日报》工作、继续他没有完成的采访的愿望。 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 爱国情感,同时他们及时抓住奥运水平作为自己的横向比较水平,从而给中 国的改革者以新的思考; 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会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表明了中国 面向世界开放的积极姿态.....几个月以后,闵婕放弃了留在京城中央新闻单位工作的机会,来到《琛 江日报》。南亚大学的改革开始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纷纷派出了自己的采访人员,在南亚大学形成了一个记者群体,闵婕就是这一群体中《琛江日 报》的代表。 纺织系统投书新闻界,指责南亚大学以不公正手段争夺他们派往美国的 留学生,引起了记者们极大的兴趣。在记者招待会上,南亚大学人事处长陈 述了他们所谓不正当手段的来龙去脉:周克作为一个光导纤维的博士生,愿 意回国效劳,但纺织系统没有对口专业,所以,当周克在一个深夜打电话给 人事处长,请求在南亚大学工作并要求立即答复时,人事处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人事处长答应派两名南亚大学的高级电脑设计人员以弥补纺织系统 的人才损失。纺织系统终于愉快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三天以后,当闵婕来到南亚大学的党委办公室时。意外地看到南亚大学 已经被一个上级派来的特别调查组控制,他们对南亚大学的改革持冷淡甚至 敌意的态度,并建议闵捷收回她的报道。经过邢书记的肯定,闵婕得以发表 这篇关于人才改革的文章,但是文章已经由两千字的文章被删成了两百字。 不仅如此,所有记者在南亚大学的采访文章和节目都受到了压制,所以,闵婕和她的同行们强烈要求调查组就调查结果做出答复。 在记者会上,闵婕激进的思想和犀利的语言触怒了调查组,尽管社会舆 论的强烈反响迫使上级对南亚大学的改革不敢有太多阻挠,调查组不了了 之。但闵婕却以全面培养为理由,被派往下面的记者站工作,接替闵婕的, 是她的老同学李仓。临走时,南亚大学邢书记专程来送行,并表示愿意做她 终生的朋友,使闵婕更坚定了为改革呐喊的决心。 1980年,中央批准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为新生 的社会肌体带来了开放的新模式;中国领导人广泛的外交,是对全世界的力量和信心的显示;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访华,他认为,在面对未来的竞争中,穷国和富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科技大学温元凯副教授领导的化学教研室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反响⋯⋯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南亚大学关于楚毅申为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提议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楚毅申历来不是一个 听话的人。这就涉及到了提拔和选择人才的标准问题。在参加了楚毅申的家 庭记者会之后,邢天意识到楚毅申正是他想要的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决定力排众议,起用楚毅申。邢书记预言:这意味着南亚新一代知 识分子的崛起。 负责南亚大学新闻的李仓,曾经是四五运动的风云人物,但是苦难和经 历使他变得世故和冷漠,他认为像叶中和闵婕所做的是一种无谓的牺牲,他 会在现状允许的情况下打打擦边球,但决不会去滚地雷。所以,对于南亚大 学沸沸扬扬地起用楚毅申的事件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知识分子人才标准的争 论,他表现得十分漠然。他感兴趣的是,党委书记邢天的女儿黎静在大学毕业之际放弃大城市自愿到乡镇企业工作,于是他找到了邢天和黎静。 在学生的自助快餐馆,李仓找到了黎静,尽管黎静告诉他自己去农村是 因为对乡镇企业的前景有信心,决心自己去开创一番事业,但李仓总认为这 只是她的堂皇之词,于是他打电话问黎静的好朋友闵婕,闵婕告诉他:她们 都没有打算给自己留什么后路。 正在李仓感到茫然时,新的兴奋点出现了:工程局从日本" 重工业株 式会社进口了三艘挖泥船,半年内三艘船的螺旋桨都已损坏,中方提出索赔,但日方却认为这个损坏是由于长江水文质量不符合标准所致。工程局向 南亚大学提出技术咨询。南亚大学副教授严燕经过测试,确定这完全是日方 的质量问题。但工程局个别领导出于莫名其妙的怯懦和自私,把严燕的测试 结果断章取义,被日方以数据不足为由驳回。严燕认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 技术问题,所以投书报社,希望引起新闻界的注意。李仓根据严燕的来信, 预感到这会是一个具有轰动意义的新闻,所以转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后 来轰动一时的“挖泥船事件”的采访中。 由于新闻界的压力,工程局决定聘请南亚大学为技术谈判代表,和日方 做直接谈判。日方派出由第一流的专家组成的代表团,在严燕教授不卑不亢 的态度和严谨精确的计算面前,日方终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中方提出的经济 赔偿条件,并向中国的科学家表现了应有的尊重。 李仓对此事的重量级报道反响热烈,他自己也因此被升为记者部第一副 主任。 闵婕从记者站调回报社,并重新被派往南亚大学; 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了深圳速度;步鑫生改革事件,意味着中国改革浪潮的再一次崛起;#$个沿海城市的进一步开放,表明了中国城市改革的全面开始⋯⋯南亚大学的风云人物郑巴黎整天忙于和农民打交道,帮农民开发新产品,救活了好几家企业,而记者们则只能在晚餐时间和郑巴黎聊聊。 研究生秦山毕业后申请到海南经商,在校园内引起了轰动。 上级终于作出了支持南亚大学改革的决定。 楚毅申不负众望,在深圳特区与香港某财团联合开发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大胆的举动来源于党委书记邢天的创意和支持,邢天的这种胆量和 远见让众人折服。李仓和闵婕兴奋地连夜赶写关于电脑公司的报道,李仓出 于各种考虑,把自己的名字从稿件上划去,他要继续把他的官当得长久。正 在此时,总编室要求他们撤下关于楚毅申的文章,因为一封没有署名的匿名 信。这封匿名信表明了来自社会的各种阻力,改革任重道远,人才仍然要承 受各种压力。 中央领导肯定和赞扬了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琛江市和南 亚大学深受鼓舞,党委书记邢天下决心把南亚大学的改革引向深入,新闻界 也力求转变观念,为正在进行的改革摇旗呐喊。 改革的浪潮正席卷中国大地,每个人都对新时代充满了信心和激情,闵 婕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热情地憧憬南亚大学美好的未来。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