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10分50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值得去看看,在那个年代塞罕坝造林人的精神真的值得我后人学习,有去过塞罕坝森林公园的人们都感觉到很震惊,从没有一颗树到现在大森林都是塞罕坝人一颗一颗艰难种出来的。2019-12-060回复
叮铃铃的猫窝9分《那时风华》:如今风景如画的塞罕坝,那是几代人的青春铸就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现在风景如画,是国家5A级景区,看那壮美的森林,还有涓涓的河水,这一片旅游胜地令人流连忘返。但是谁能想到,塞罕坝在1960年代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到了冬季,扬起的风沙甚至让京津地区大受影响,那时候的塞罕坝,就连鸟儿都无法驻足。 为什么塞罕坝今天变得水草丰沛、森林茂密? 《那时风华》这部电影就是讲述塞罕坝从1960年代开始植树造林、治理风沙,一代青年人从一草一木开始种起,他们抵御了寒冬,学习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忍受了艰苦的食宿条件,终于让塞罕坝从荒山一步步开始变成绿洲。 单纯从书本上了解塞罕坝人的奋斗史,那是不够生动的,从电影《那时风华》来看,才能更进一步体会到那一代的热血青春岁月,当时的艰苦环境不是今天的青少年可以想象的,今天的人去到那种环境可能一个月都待不下去,但电影中的郑百团、唐学燕、苏铁、罗舒亚……他们这群年轻人的整个青春都奉献在了这里,甚至还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就能够明白,今天塞罕坝的绿水青山都多么来之不易。 《那时风华》这部电影讲述的不仅是一代人的奋斗,还有一代人的爱情。电影开篇,我们知道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原来全是男职工,最早进场的女职工是唐学燕为首的六名女性,她们是悄悄搭着林场的进货车来的。林场负责人一开始坚决不同意她们留下来,因为这里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太苦了,但是唐学燕、罗舒亚、李建设等六名女性坚决留下来,她们的梦想就是要把塞罕坝还原成美丽的绿洲。 塞罕坝在辽、金时代就有文献记载,是一片广袤的森林。到了清朝末年,无节制的开垦破坏了植被,之后的日寇入侵又无节制的滥砍滥伐,最终让塞罕坝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芜之地。 毁掉一片森林可能很快,但重新让荒山变青山,那就太困难了。在《那时风华》中,我们能看到种植树苗都极为艰难,塞罕坝秋冬狂风肆虐,普通树苗根本无法存活,郑百团他们苦心学习在塞罕坝当地培育树苗,经过数年努力,才逐渐让树苗变成小树,让小树变成树林……就是这样一步步扎实地前行,还是有不少同伴牺牲了,可见荒山变绿洲需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努力。 影片中对爱情线的刻画非常唯美,唐学燕和苏铁、郑百团和罗舒亚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他们的爱情和青春都留在了塞罕坝的土地上,他们的故事值得在大银幕上回忆,那时他们的风华,已经留在了电影之中。 叮铃铃/文2019-12-110
梦见乌鸦0019分从心出发!寻找和致敬那被人怀念的青春传奇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部电影大概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了,什么叫做《那时风华》!远方,其实就是“心”的地方,无疑是更符合信达雅的标准。正所谓“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以这部电影,去寻找和致敬那被人怀念的青春传奇 《那时风华》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的故事,但该片并不是高举高打的传记类作品,而是将这个题材通过青春的视角呈现出来,这是本片的基础核心,就是本文开篇那句被用到烂俗的短句,道理我们都懂,打算切合实际,那就难了。 电影的主演都是新人,且视角年轻化,能看出该片有这一点的科普性质,深入这个我们不太了解的行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普及了塞罕坝精神。电影分为两条线索,从当代视角入手,先展示塞罕坝的成就,再以倒叙的方式去呈现两代、三代塞罕坝人造林、护林、营林故事。而回忆中的往事才是本片最为动人动人的地方,该片详尽的笔墨的渲染唐学燕、李建设等六个姐妹主动请缨,放弃高考,怀着壮志雄心毅然奔赴塞罕坝,一片荒芜的土地上风沙四起,冷天雪地,缺水少柴,吃着煮土豆,林业工人们住着木板房,漏风漏雨条件艰苦。与狂风呼啸的大自然比起来,六位年轻姑娘的力量还是非常微小。 在这样的故事体系下,该片通过前后对比,先呈现今日绿树成荫的成就,再突出那个年代的艰苦条件,电影中无数心怀热血的年轻人来到黄沙飞溅寸草不生的塞罕坝,让他们将荒漠变为绿洲。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也是一段在血与火中锻造的青春往事。也突出了林业工人们坚守奉献的信念。 如何还原当时艰苦环境下的人们的信念与精神呢?光靠展示拼搏精神其实是不够的,这也是本片以青春视角展开的原因所在。显然,只有把冲动模式从那些只会喊口号的大义,下放到普罗大众的基本欲求,一部电影才会真的贴近和俘获观众。 正如本片,爱情元素的点缀,成为《那时风华》的点睛之笔。女主角唐学燕的偶像是曾登上《人民画报》的下乡知青邢燕子,情理之中的爱上了勤劳低调又会拉马头琴的技术员苏铁,李建设和舒亚,苏铁和郑百团,同时喜欢上风风火火的唐学燕,也符合年代的审美和爱情观。可以说本片的故事角度,好似一代经典名作《青春之歌》,唐学燕这个角色,好似杨沫笔下敢爱敢恨的林道静,所以说该片将伟大的信念与世俗的情爱故事巧妙地缝合在一起。类似心理机制的构建,要好过无数口号和动人事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谓之“接地气”。 这部《那时风华》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矢口史靖的《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知识青年下乡的故事,主题大致类似,但侧重点不同,后者追求回归自然的慢生活,本片则是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下,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理想。这种青春、励志、热血和爱情类型的电影,其实符合行业类型片的一大特质,乐衷于讲述初心,最终回归本真。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总有新意,回味无穷。比如矢口史靖的作品,从《五个扑水的少年》、《摇摆少女》到《快乐飞行》,都是如此。 这部《《那时风华》同样如此,并没有为了励志而励志,也没有把工人们的辛苦裱装起来。影片从头至尾都围绕着主人公来进行人物塑造,生活、内心的方方面面。没有刻意的说教和拔高,当唐学燕、李建设等六个姐妹来到河北塞罕坝,为祖国的绿色事业奉献出宝贵的青春年华的时候,在青春的视角下,观众会先喜欢上主人公,继而对他们的故事——这些怀抱热血梦想的年轻人,产生由衷的憧憬。 这样的故事,通过双线对比,以回忆展开,强化那只限于特定年代才会有的魅力。这样的情感不会令人产生爆米花焦糖刺激味蕾的那种瞬间愉悦感,取而代之的是这样有着特殊记忆的一群人所能品出的历久回味。塞罕坝如今的绿水青山来之不易,是数代务林人接力写下的青春传奇。2019-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