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庆电视台拍摄的5集电视连续剧《邓小平在重庆》,以其生动、精彩的具象描摹,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解放初期在重庆建立的丰功伟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视性。中国人民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推翻了腐朽的国民党政权,终于迎来了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然而,面对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留下的一切,如何实现憧憬百年的繁荣富强,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是全国人民也是西南人民最关注的问题。1949年12月初,时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来到刚解放不久的重庆,主持西南大区(四川、西康、云南、贵州、西藏5省区和重庆直辖市)的工作。沿海被国民党军舰封锁,原料、器材和零配件进不来,工厂只得暂时停工。水电厂、煤矿曾遭国民党特务破坏,供给生产还谈不上。经济停滞,市民难以维生,银元券风波席卷全市,不明真相的群众怨声载道。该片在生动的 社会环境描写中,在引人入胜的情节推进中,写出了有生命活力和灵性的人。邓小平的光辉形象,在剧中塑造得相当成功,这位时代伟人的智慧与坚韧、理想主义与求实精神、严肃含蓄和妙语连珠,在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剧作以主要篇幅表现邓小平的雄才伟略——平息金融风潮,他大刀阔斧,一言九鼎;修筑成渝铁路,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处理干部的“家庭改组”,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维护民族团结,他用兵在先,宴请在后。这些独具匠心的场景,集中反映出新旧社会交替的特殊转型期,在敌、我、友混杂的复杂情况下,邓小平斗争艺术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历史题材要求解答人与历史的关系,剧中的筑路专家蓝兆坤,其父兄都是四川保路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保存过惩杀清廷驻四川总督 赵尔丰的军刀。解放前,他曾多次参加成渝铁路的选线和勘测,但目睹一个个冠冕堂皇的计划化为泡影,心灰意冷,封存了技术书。邓小平亲自登门请他出山,以知己相托,使之大为感动,竭尽全力为国效力。民族企业家普超英,早年信奉“实业救国”,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夹缝中却难以发展,思想开始变化,后来支援过解放军。但是,他对共产党人能否治理国家仍心存疑虑,对修建成渝铁路有些怀疑。邓小平雪中送炭,给他送来订货单,使他自我觉醒。该剧通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大西南人民谋利益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合理解答了西南人民为何最终自觉自愿选择了 社会主义道路。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