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招胜有招」是武侠大师金庸吸取了中国道家哲学思想首先创出的一个武学理念,原型见于其小说《 神雕侠侣》及《 倚天屠龙记》。在金庸先生1959年创作的《 神雕侠侣》中,主角 杨过从剑冢中悟到了往往越简单的招式威力越强,这是无招胜有招的原型。紧接着,金庸在1961年创作的《倚天屠龙记》中, 张三丰教 张无忌练习「 太极剑」时,要他「忘掉剑招,只记剑意」。这一描写被大多数评论者公认为最早对无招胜有招的描写,参考陈墨先生《太极无招信如神》金庸这一无招的理念后来被古龙在3年后的《 浣花洗剑录》(1964年创作)中所模仿。另外一位台湾作家司马翎先生在1964创作的《帝疆争雄记》描写的“修罗七诀”化腐朽为神奇的描写,也被认为是《倚天屠龙记》描写的翻版。正如著名武侠评论家 陈墨先生在《 琴剑金庸》第十章《太极无招信如神》中所说:「【无招】的武功,以及传剑时只传『剑意』不传『剑招』只说,看似神奇,实则正是高明所在。」《台湾武侠发展史》一书也认为:「【无招胜有招】之说,即首见于金庸《倚天屠龙记》(1961年)写 武当派鼻祖张三丰教张无忌学拳剑之【意】一折,【忘掉】二字最是要紧。」正式提出这一理念的是在小说《 笑傲江湖》第十回《 传剑》中,这一理念的提出可谓石破天惊。其精妙之处比向来以 剑道著称的日本小说《 宫本武藏》中的任何理念都要高明。「【无招胜有招】之说,即首见于金庸《倚天屠龙记》(1961年)写 武当派鼻祖张三丰教张无忌学拳剑之【意】一折,【忘掉】二字最是要紧。」 ————《台湾武侠发展史》我那师兄将剑法全部忘记之后,方自大澈大悟,悟了「剑意」。他竟将心神全都融入到了剑中,以意驭剑,随心所欲。(中略)也正因他剑法不拘囿于一定之招式,是以他人根本不知该如何抵抗。我虽能使遍天下剑法,但我之所得,不过是剑法之形骸;他之所得,却是剑法之灵魂。我的剑法虽号称天下无双,比起他来,实粪土不如!(《 浣花洗剑录》第8章)这正是《 金刚经》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精义所在。而此一「无招破有招」之论,复经紫衣侯之师兄以草木之枯荣、流水之连绵、日月之运行等大自然现象中万物变化、生生不息之理来譬解剑道,乃更为圆融。至此,金庸首创「 无剑胜有剑」之说,方得真解,不再流于空谈。 ——台湾武侠评论家 叶洪生张三丰之所以敢于当众教剑,当着敌人要 张无忌学剑,根本原因即在于他们要传的并非“剑招”, 而乃“剑意”。—— 周颠等人以及大部分读者朋友,始终都是从“剑招”上去想,当然不可能懂得张三丰及 太极剑的武学的高深之处,从而白白的担了半天心事。—— 太极剑法的奥妙之处也正在此,它不以剑招取胜,而以其“圆转不断、 节节贯穿”的剑意取胜。要他将所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剩,才能得其精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尚有一二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所囿,剑法便不能犯。……——这道理看似玄奥,却并非不通。古人有“得意忘形”之说:此之谓也,即如学习小说创作,真正“得道”之人,决不会仅从“技巧”(招式)着手。除了刚学作文的中小学生,写作之时总要想以如何开篇如何结局。真正文章高手则只需立意深刻,则无招无式亦能使文章自成。 《太极无照信如神》(文:陈墨)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