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钢的琴
钢的琴海报封面图

钢的琴

The Piano in a Factory
剧情 / 喜剧
2011-07-15中国大陆上映 / 119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8.2
星星星星星
IMDb 7.4
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一个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 陈桂林 ( 王千源 饰)下岗后,为了维持生计,组建了一支婚丧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与此之时,妻子小菊 ( 张申英 饰)却不堪生活重负,移情别恋,跟了一个有钱的商人。之后,小菊光鲜回归,要求与丈夫陈桂林离婚,并且要求独生女陈小元的抚养权。谁能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了争夺抚养权的关键所在。陈桂林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一名优秀的钢琴家。为了得到对于女儿的抚养权,他忍受种种压力,多方筹措为女儿买钢琴的钱,在四处受挫无果的情况下,于是便决计铤而走险,和女友淑娴 ( 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然而却又被人发现被抓。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最后在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一部“钢”的琴,一群男人为尊严而战。爱情,友情与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务中荒诞燃烧 。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 avatar
短评
avatar
讨论
长评
avatar
痴而不花level-icon
9
《钢的琴》影评——喜剧糖衣下的酸涩《钢的琴》是一部非常细腻的影片,很平实的讲述了小人物的故事,又从平凡的故事中表现出了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除了情节,从画面,色调及配乐各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导演的用心。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讲的是一位即将离异的男人,为了将女儿留在自己身边,因无条件购买钢琴而想尽办法动用一切人脉为女儿造了一架钢的琴,故事切合主题,演员也很出色,表演的自然又接地气。 王千源是我认为表演功底非常扎实的男演员之一,在演技上很有灵性,对角色的塑造力强,陈桂林这个骨子很硬气却实则有些窝囊的父亲形象,被他演的入木三分。 好面子、仗义、率直、心眼儿好,大男子主义,20世纪90年代初的男人的特性,在他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那个时候,谈什么都好,就是别提借钱,借钱难的现象影片里讲述的非常真实。兜很大的圈子,甚至往里塔钱就是为了借点钱,有时候搭了钱还有可能借不到。而像陈桂林这样心软或者说心眼好的人在真有可能借钱给自己的人面前,又开不了口,也正是因为那个时候谁的生活也没比谁好多少。 困难时不离不弃跟着自己,关键时把不多的钱拿给自己的,不是亲人就是真爱了。说到真爱也就不得不提到饰演淑娴的秦海璐。淑娴和陈桂林的关系,按照北京话讲叫傍家儿。秦海璐将一个着装时尚,性格爽朗,对感情执着的可爱又有几分可怜的女人,成功塑造在观者面前,这部影片也因为有她的存在而更出彩儿。 如果说陈桂林借钱为女儿买钢琴,不成功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逼利诱的想尽办法找人为女儿造钢琴是因为亲情;淑娴死心塌地跟着陈桂林是源自爱情;那么,最后跟着陈桂林开启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造钢琴任务的一众大老爷们儿,就或多或少的有那么些友情因素在里面了。 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是那个时候的人还是相对简单些的,人一辈子也应该有那么几个关键时候为自己两肋插刀的交心的朋友。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人有本难念的经,就算自己过得不好,也希望兄弟能过得好,这是一种复杂的,又有些苦涩和温暖的感觉。 影片以喜剧的形式,从演员的表演、配乐、到复古的色调,都浅浅的侵染了一抹心酸。甚至那精神的象征——两个烟囱,最后也被无情地炸掉了。 很多画面的存在感强,都有想要表达的意思,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在想要放弃造钢琴后,陈桂林再一次与前妻见面谈到女儿的抚养权问题,俩人所处的背景厂房,一半完整一半破烂,是俩人当时处境和心情的写照。 陈桂林叼着烟在大雪中弹钢琴的那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缓缓飘落的雪花与袅袅升起的烟雾无声的融合与碰触,以一种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落寞、失望、且充满了酸楚。 陈桂林在发现淑娴屋里有人,气愤的离开,隔几步点燃一个爆竹,爆破声也恰当的从另一面将他的情绪释放出来,而这种暴躁的情绪在隔天见到了当事人的时候有了一个彻底的宣泄与爆发。 电影《钢的琴》在薄薄的一层喜剧糖衣的包裹下,里面透着小人物生活的点滴与心酸,凡事苦中有乐,也许这也是没有明确给出结局的原因,享受的是兄弟们一起制造钢琴的过程,重要的是父母为了孩子的那份心。
comment0
avatar
邑人影院level-icon
钢的琴,想起了李雷和韩梅梅这绝对是本年度最好的国产片之一,也是最被忽略的佳作之一。趁着还在上映,或者去看《变3》而没买到票人,不妨去看一下,绝对值得。为了这部电影,我就不计余力地在此宣传一把吧。 这部电影的水准,有所回归到《小武》,很真诚,也很真实,能够打动人的心。其实,在贾樟柯拍摄《小武》的时候,他拍的是他小时候的故事,而不是拍摄时的现实。而且他用他的真诚,还原了198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的那种躁动,带给一个西部内陆小城里的种种变化,只是,他用的视角,是一个小偷。而张猛的这部《钢的琴》,聚焦则是1990年代市场转型给予一个东北小城带来的变化,市场造成的下岗给予小城带来的种种冲击,夹杂着人心的内在变动,只是,视觉在于一个懂音乐的下岗工人身上。《钢的琴》当然没有《小武》好,即使晚拍了近20年,也仍然没有达到《小武》的水平。但它所延续的线,对于生活及现实的关照,则直接承接了《小武》的内蕴,这一点,在当下,尤其难得。这些年来,这样的题材与拍摄手法并不多,所以就显得弥足珍贵。 我乃等外之人,具体的手法不进行过多的讨论。我只说感官,给我的感觉,《钢的琴》就是一部电影版的“李磊与韩梅梅”。就像《小武》对于1980年代的还原一样,《钢的琴》对于1990年代的还原,跟课堂里的“李磊与韩梅梅”一样,很容易就让人引发浓浓的怀旧感。工厂一家家倒闭,下岗工人各自彷徨,原来在流水线上从事各种工作的人,有的去杀了猪,有的去配了钥匙,还有的就是闲逛以麻将度日,还有的开起了理发店,都徘徊在生活的最底层,为了谋一口饭吃。还有那做工毛躁的西服,带了典型的1990年代的风格,记得我那时在读中学,也拥有一件,整天穿了运动鞋在学校里走来走去,而且浑然不觉得有何不可。还有破旧的工厂,以及倒下的高高的烟囱,还有化得过于浓艳的装扮,宽大的风衣,大大的背头,以及泛滥的皮夹克等等,在这些元素的穿插中,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恍然见就像回到了1990年代,那个在课堂上学习“李磊与韩梅梅”的时代。歌手徐誉滕创作的那曲《李磊与韩梅梅》的歌曲,唱出了80后的青春记忆,唱出了80后课堂上的点滴,还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小暧昧。而《钢的琴》则用更多的元素,演出了整个时代的回忆,这样回忆超越了课堂,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而这一点,带给我的感动最多。至于这一点,在宣传上却一点没有被提到,要知道目前去电影院去看电影的主力,正是80后的一代人。宣传上的无视,实在是一个大的失败。 说是一部现实片吧,但男主角及女主角会音乐的设置上,还是露出了一些文艺或者是小资的尾巴,这一点,并不好。倒是觉得《卡拉是条狗》里的老二那种设置比较好些,男主角连名字都没有,就是叫老二,而不是知点书懂点医术的其他的人,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大家都容易接受的角色。像《站台》里的崔明亮,角色懂了一点戏剧,离普通人远了一点点,马上就让人觉得有点隔,虽然同属于贾樟柯,但认知度上就比《小武》差了一些。所以,不要以为观众什么都不懂,其他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想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是身份的认同,或者是情感的共鸣,再不就是完全的新奇带来的求知欲。你稍微有点端,马上观众就会抛弃你。就像《周渔的火车》,讲诗人的故事,于是电影来的也快,在记忆中逝去的也快。 至于《钢的琴》的故事,讲诉小人物的奋斗的故事,为了一个微末的希望,而付出所有的努力,这有点励志,也有一点冷幽默,导演处理的还可以。幽默的运用,让人不时笑出来,还能在笑过之后有种心酸在其中。而且对于时代,也看是清淡,但也有提起,烟囱的倒下,还有老人的去世,都意味着旧的离去。而新一代,则通过一个未婚先孕的小姑娘来进行了表达。一群人围绕小姑娘的逐渐的认可,就是时代带给人最大的变化。在一个葬礼之上,谈的却是对于下一代的认知与认可,这一幕看似无意,却隐含着很多的意味。这也是这部片子微言大义的处理之一,认真的看,这样的意蕴,还可以发现好多。 文艺片的宣传很重要,《观音山》就是靠轰炸式的宣传带来了良好的票房,其他片子要想复制《观音山》的成功,就得学一下它的宣传策略,不要总是端着,或者找错了宣传点。在接下来的时间,除了《变形金刚3》之外,上的其他新片并不多,市场留给了一条缝隙给其他的电影,看看《钢的琴》有无一点起死回生的希望么。估计是难,但还是希望能有人来看看。
comment0
影片资料
票房
票房详情arrow-right
286
首周票房(万)
655
累计票房(万)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