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小说
小说海报封面图

小说

The Obscure
爱情
2006-01-01中国大陆上映 / 84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7.4
星星星星星
IMDb 7.8
简介

源起会议之国的小型讲座,一群伟人聚在一起,开了一个伟大的讨论会,伟大的主题是:“什么是诗意”。开场一个象征镜头,摄影机先是追踪着火车,开进小城,再走进大街小巷,然后停靠酒店,走进局促的会议室。接着,一批有头有脸的作家杀入镜头,阿城、王朔、马原、方方、余华、棉棉……从阿城的“诗意”考古开始,讲到“有钱就有诗意”。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大家谈得性起,渐将诗意按压在自我之下。镜头有时溜出来,看另一种风景。一旁的会议策划人,在酒店里偶遇旧爱,更能体会点点诗意。演员 王彤和王志文,就演着或许由作家虚构的故事,他们的存在,比作家更真实。吕乐一个革命式的举动:拆走 纪录片与 剧情片的框框,将两者放在同一议题与空间自由对话。 小说影片一开始和大部分的时间, 作家们聚在一起侃“生活中的诗意”。 虽说并不有趣,但看看各色嘴脸,倒也不难看。 难得的是各人的发言尽显各人特色和气质。 最出乎意料的是方方,如此朴实和世俗; 最讨厌的是棉棉,气质低下; 阿城最儒雅,也最淡定; 马原最质朴。 丁天的发言尽显对金钱的渴望,也得到一片赞扬之声,让人不禁感叹,这群中国最好的小说家群也如此,这样的小说果真是没法读了。王志文 王朔、阿城、方方、 余华、 赵玫、 陈村、 林白、 马原、绵绵、徐新、丁天在《小说》中, 吕乐更加强调摄影机的调度,而几乎放弃了场面调度。这里的长镜头已远离巴赞的 长镜头理论,创生出更加单纯的镜头语义。看上去的拼贴格局,把纪录片与艺术片的界限粉碎而又粘贴。细微的区别是,会议现场只有画面没有场面,会议之外才有场面,才有活生生的遭遇与"调度"。僵硬的、僵死的、是会议和会议上的人,活跃的世界不在这种封闭空间中。且不说吕乐是否在弹击中国的 会议体制和被会议召之即来的"要人",只看他用 摄影机面对现场的姿态,就可以明了他的“考古学”方式。《小说》1998年,吕乐构思了一个故事,找来 刘仪伟一块儿编剧本。“我们都爱文学,那时候眼看很多文学杂志都不好卖了,文学书的销量远不如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刘仪伟说,“赶上世纪末,我们打算做一个向文学致敬的电影。”刘仪伟当了制片人,从一个空调公司找来150万元预算,又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合作,挂他们的厂标。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笔会当中,两人就真找来自己喜欢的一群中青年作家开这个会。除了上边提到的这些,还请了 王安忆、 池莉和 余华,前两位各自有原因来不了,余华是不太愿意扎堆。吕乐就约阿城:“明年的这个时候你得从 美国回来,我们拍一个电影”。阿城到了现场才知道一直误会着,他还以为叫《失忆的年代》呢。

影片资料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