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生活必需品
生活必需品海报封面图

生活必需品

Ce qu'il faut pour vivre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7.2
星星星星星
IMDb 7.5
简介

1952年加拿大北部地区,一位名叫提威的因纽特猎人患上了肺结核,为了康复他不得不离开家人,背井离乡来到魁北克城。由于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远离家人和朋友,又不会说法语,他仿佛是来到了一个外星人的世界一样,心情变得异常低落。当他开始拒绝进食、唯一企望的就是等待死亡时,护士卡罗丽终于明白提威的病症不仅仅是威胁到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她想办法安排卡基这个小孤儿转到这里。这个男孩也在生病,只不过他对这两个世界都很熟悉,也会这两种语言。在与卡基分享自己的生活之后,提威逐渐对所有人敞开心扉,重新发掘了自己的骄傲与能量。最终他还发掘了一个新的希望,那就是要计划收养卡基并把他带回家乡,让卡基成为自己的家庭成员 。不管在什么意义上,我们都很难把《生活必需品》这部影片简单的定义成一部“催泪的但是俗套”的肥皂剧。虽然影片非常感人,甚至是煽情,但是导演和编剧还是牢牢把握住了电影和肥皂剧之间的区别,在既催人泪下同时,又不露神色地展示了社会变革中的文化冲突。影片的导演 本努瓦·匹隆是加拿大最好的纪录片导演。此次,他以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片开始自己的剧情片导演生涯也算是中规中矩。匹隆对这一题材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与耐心,他说“这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擅长表现的内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都是有故事和内容的,看不到的内容远远大于银幕上所展示出来的。也许我会执着于一些细枝末节的拍摄,可是我认为那些都是有意义的”。由于这种“全面”的展示,整部影片显得丰盈饱满,充满了解读和符号。对这样一种“社会学纪录片”而言,催泪只是它的一个效果而已。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从那些细节里流露出来的对孤独和对文化冲突的体认和评价。匹隆介绍道:“在大银幕上展示一个独自生活在自己语言世界中的人,他不会和别人交流,也不知道怎么去和别人交流。直到有一天,又来了一个人,他变成了那个‘哑巴’的桥梁。这样的故事,应该更贴近生活”。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理念,《生活必需品》不仅仅给观众展示了一幅怀旧的绘画,同时更深刻的剖析和表现了两个孤独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 魁北克人和因纽特人文化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人的内心在被流放之后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归宿的。匹隆也说“我更愿意观众把影片看成是一部有关乡愁的,寻找自我之根的影片,不希望他们看完影片之后纯粹就剩下了眼泪。”

视频全部arrow-right
  • avatar
  • avatar
影片资料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