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海报封面图

暴风骤雨

the storm
纪录片
2005-09-03中国大陆上映 / 89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9.3
星星星星星
IMDb 8.4
简介

1946年秋天,一个名叫周立波的年轻人从热河来到东北元宝区,县委指派他为区委委员。他是元宝镇土改工作队副队长,他没想到的是,这段时期的特殊工作经历,成就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第二年夏天,周立波写出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上卷初稿。在后来的电影《暴风骤雨》中,有一个角色跟周立波在元宝镇的形象职位十分相近。赵光腚、韩老六、郭全海、白玉山等小说中的人物,都可以从元宝屯发现对应的人物原型。然而他们的命运又有着极为有趣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004年,蒋樾一直在东北农村行走,熟悉当地的生活,为自己的片子寻找拍摄点,机缘巧合之下他找到元宝村。元宝村就是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里的元宝屯。这个村现在是东北有名的亿元村。走进村子,蒋樾发现村里老人的故事很精彩,五个亲历过土改的八十多岁的老人对那段历史在心里保留得很完整。由于担心历史痕迹会随着亲历者的消失而追寻不到,他抓紧时间拍摄,于是便有了纪录片《暴风骤雨》 。该片用了十天的时间拍摄完毕。除了电影《暴风骤雨》的片段,该片还穿插了来自当时国民党中央新闻社、共产党的新闻片《民主东北》《伟大土地改革》等片段 。与周立波从生活“提升”为艺术不同,纪录片导演蒋樾、段锦川走的是一条“还原”的道路 。《暴风骤雨》用口述史的方式表现了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及其背后的历史真相,使人们面对历史巨大的复杂性,从而开辟了多重读解历史的空间 。该片是一次拥有众多不同声音的丰富对话,是一次难得的多声部叙述 。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南方周末》综合评)《暴风骤雨》是一部带有深厚历史背景的纪录片 ,当地农民感受和记忆的土改和蒋樾、段锦川再现的土改达到了一致,他们比周立波更加接近历史本身 。 (《四川广播电视报》、邢进综合评)纪录片《暴风骤雨》试图以“口述历史”的纪录方式、“画面配上背景的解说”办法,以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为评判蓝本,力求“最可信”地展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由中共发动并领导的那场“土改的过程”,其用意即在于“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读解”的同时,通过回访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原型地,以求更为客观、公正地揭示历史的“真实” 。 (李建欣评)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