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于无声处
于无声处海报封面图

于无声处

Silent at
剧情
1979-01-01中国大陆上映 / 89分钟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6.9
星星星星星
简介

1978年,由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创作、编排的话剧《于无声处》成为了我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1978年,经历“文革”的浩劫,中国百废待兴,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受到 禁锢。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兴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成为 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话剧《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冲破禁锢,解放思想,不仅对于繁荣职工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有效的引领作用,更在艺术领域、思想领域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梅林和儿子 欧阳平途经上海,来到老战友何是非家中,何是非过去曾诬陷梅林为 叛徒,这次又得知欧阳平因收集“ 天安门诗抄”而成为被追捕的“反革命分子”,即向“ 四人帮”分子告密,欧阳平遭逮捕后,何是非的妻子、女儿坚决与何决裂。宗福先,1947年2月生,祖籍江苏常熟,生于重庆,中国电影编剧,历任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剧协第四届常务理事,上海市政协常委。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话剧《于无声处》,与人合著话剧《 血,总是热的》获全国优秀剧本奖。《于无声处》获文化部、全国总工会特别嘉奖, 电影文学剧本《 血,总是热的》(合作,已拍摄发行)获文化部、 中国戏剧家协会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1983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我是1973年进入上海市 工人文化宫业余小戏创作训练班学习话剧剧本创作的。我们的老师 曲信先,是 中国话剧奠基人 熊佛西的亲授弟子。在后来的几年中,他把他从 熊先生那里学得的剧本创作的所有“独门秘笈”都教给了我们。他讲课特别生动又特别实用,而且完全结合实践。每次上课他都会要求我们交作业:或者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片段、或者一个提纲甚至一个独幕剧的剧本,他的讲课就从点评我们的作业开始。他还把他的同学 余秋雨、 荣广润等请到工人文化宫为我们上课。我的同门师兄弟先后有贺国甫、 汪天云、 贾鸿源、 马中骏、史美俊等等一一在以后的岁月里,在曲老师的率领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市宫话剧创作群体,这是后话——那一段刻苦的、快乐的学习的日子,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它把我领进了话剧刨作的神圣的殿堂。我深深地沉浸其中。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中,我搜集了许多素材,包括地下流传的天安门诗抄,包括“文革”中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故事,有些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例如,梅林的原型就是我一个同学的婶婶;欧阳平身上有我那位陌生朋友的影子,有当时被“四人帮”全国通缉的“小平头”的素材,欧阳平给 张春桥寄“扬眉剑出鞘”这个细节,则是我在剧本写到一半时受到《 人民日报》介绍的反“四人帮”的英雄 韩爱民事迹的启发写出来的。至于一场“文革”暴露出多少何是非们叛徒的嘴脸?又考验出多少堪比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忠贞不贰的爱情?数不胜数!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来说,都知道几个这样的故事,搜集它们根本不困难(这大概也是话剧演出后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之一,说的都是大家熟悉的事情),难的是如何把这些人物、故事与思想糅和到一个戏剧构架里面。 1978年3月我的老毛病 哮喘再次严重发作,加上一次吊 青霉素过敏引起窒息,又是几番折腾。后来稍好一点,我就出院了,正好遇上一个让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盛大的节日:那年的5月1日,许多被禁了多年的中国与世界的名著重新出版,在全国 新华书店销售!我又正好病假,有充足的时间与其他许多书痴们一起天天排在新华书店门口等开门,抢购图书。有多少种就买多少种,重复了也不怕,到门外可以交换你没有的书。在这里我买到了对于我弥足珍贵的两本书:一本《 曹禺选集》,一本《 易卜生戏剧四种》。“文革”前期我偷偷地看过曹禺老师的《雷雨》,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学习写戏,感触不深。学习写戏以后又看过《原野》,十分喜欢。这次重读《雷雨》,再加上第一次读易卜生的《 玩偶之家》,读完以后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撼!原来戏剧应当这么写!于是,就在1978年的5月,我很快完成了《于无声处》的大构思,就用了曹禺老师与易卜生先生的“三一律”。事后也有人评论《于无声处》沿用“三一律”太老套,但是说实话,在1978年,对于我这么一个初学写戏的业余作者,“三一律”是当时我能见到的最好的戏剧创作手法。

短评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