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德兴坊
德兴坊海报封面图

德兴坊

dexingfang
纪录片
1992中国大陆上映
看过看过
logo猫眼综合评分
8.3
星星星星星
简介

"德兴坊"是 上海一条建于1929年的老式石库门弄堂,居住着291户人家。在这291户人家中,有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也有的是新住户,然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共同的 矛盾--住房紧张,由此而生出许多事事非非。本片十分客观地跟踪拍摄了三户人家,捕捉了这条弄堂中的一些生活琐事,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从中透视出中国的习俗、道德、伦理,全片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该片拍摄于1991年夏天,成片于1992年9月。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几位活生生的人物,而且客观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都市居民住房困顿的历史病痛,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临界点,因而成为上海城市生活的历史档案。本片获第四届 上海电视节观众最喜爱纪录片提名;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记者奖;第四届上海电视节观众最喜欢的纪录片奖;入选1999年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中国纪录片回顾展。江宁,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高级编辑。1991年开始从事 电视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德兴坊》获1992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提名,参展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上海滩最后的三轮车》获1994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参展意大利波波利电影节;《家园》获1994年上海 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提名;《为了五十六个民族娃娃》获“ 中国彩虹奖”;《学昆曲记》入围第十六届法国国际音像节;《老杨觅偶》入选第十七届法国国际音像节,入选美国“写真中国——当代 中国纪录片展播节”;《小小读书郎》获2004年中国纪录片学术奖,获2005年亚洲电视奖最佳长纪录片奖;近两年制作了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万隆1955》、《西征的红军》。 [1]纪录片《德兴坊》拍摄于90年代初,城市兴起,随之里弄也面临拆迁,由拆迁引发了对这座石库门地段的历史探究和居住情况的关注。仅从网上在线视频看到的是央视《时间的重量》系列纪录片中的版本,片长不足30分钟,90年代特有的字正腔圆、饱含温情的解说词也带有浓厚的体制内纪录片的特色。解说词后呈现的是德兴坊内的生活景象:小朋友在弄堂内追逐玩耍吹洋泡泡,老人或看报或摇着蒲扇晒太阳,主妇们忙碌着一天的烧饭洗衣工作,出生不久的宝宝在大人的怀抱里,纯真的黑眸子好奇着打量着镜头,开始了一生最初的童年记忆,马路上来往车辆的喧哗与弄堂内的脑忙的沪语相得益彰铺成了一天生活的背景乐。这些景象是上海弄堂生活的缩影,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亲密无间也是弄堂生活的一大特色,这样的特色延续了邻里之间的友善交往,同时也给清贫年代的生活中流入了一脉温情。虽然摩擦时有发生,随着岁月的老去也都成为了回忆的乐趣之一。依据官方介绍,《德兴坊》具体采访了三户人家,央视版本注重剪辑了2户人家。并且,导演将镜头主要对准了这2户人家中年迈的阿婆。女性视角的讲述让这部透过石库门变迁反映城市变革的纪录片有了一种温暖的抚慰。德兴坊建于1929年,之前是老式房子,居住条件更为艰苦,而王凤珍阿婆就是在此地出生且居住了一辈子,当年是从二房东的手里租住了现在的房子,讲起这些历史王阿婆笑着对采访人摆摆手说,那伐懂额。(这些历史你们是不知道的。)阿婆一共有三个女儿,结婚后住在了家里,阿婆说她每天晚上都在外面兜一圈等到小夫妻睡觉了才回来。透过阿婆的描述可以看到弄堂狭小的私密空间下,人们生活中的包容与体谅。王阿婆喜欢每日提着菜篮子为全家人买菜烧饭,这对她来说是一件顶开心的事情,几十年下来从未觉得辛苦。看着镜头中王阿婆在菜市场忙碌的身影,观者或多或少都会想起自己的外婆,菜篮子、蒲扇、白兰花、烧得一桌子好菜等都成为了上海阿婆的典型特征。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