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资讯正文

女性命运的诗意表达 ——简评电影《孔秀》

猫眼电影
 641 次阅读

电影《孔秀》是一部意蕴独特、感人至深的女性电影。还未公映,就已获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18届欧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并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名导新作”单元,成绩斐然,可喜可贺。近日,有幸提前观影,走进编导营造的独特的、充满诗意的光影世界,品味了一段熟悉又陌生的悲喜人生。

沉实厚重阐释女性命运的悲欢

近年来,影视创作回归文学传统,在文学艺术丰厚的沃土里汲取鲜活的素材,影视与文学紧密联动,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电影《孔秀》即是影视与文学双向奔赴的成果,该片改编自长篇小说《梦》,可以说小说和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都镌刻着作家本人真实的命运底色和深刻的生命体验。

影片以时间为轴,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入戏,以不同的时间节点进行串联,讲述了一位普普通通印染厂女工孔秀的婚姻、情感、工作和追求。命运给了孔秀太多的苦难,正值妙龄的她被动嫁人,结婚生子,工作也是在机器轰鸣、任务繁重的车间一线,因为不肯为婚姻舍下工作而被婆婆嫌弃,被丈夫漠视,无奈离婚。与儿子疏离,女儿又因意外损伤听力,她带着女儿再嫁,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二婚丈夫意外致残直至去世,对她缺少关爱和体谅。在我们眼中、心中,她的生活都是苦涩、隐忍、压抑的,看得人有些郁闷、窒息。可贵的是,命运的坎坷、身体的羸弱、生活的负累,都没有摧毁和磨灭她柔韧的坚持和对想的追求,她一点点积累,一页页练笔,一封封投稿,竟然在晦暗的人生中擦出了一抹亮色,那亮色摇曳生姿,不断活跃跳动,柔弱又强大,渺小又炙热,一点点地点亮了一个印染厂女工崭新的人生。

影片艺术化地书写和呈现,沉实而厚重,让每个观众的身心仿佛与主人公融为一体,一起经历幽暗,直面困境,迎来光明。我们在主人公孔秀的命运变化里不断咂摸、品味波澜起伏的悲喜人生,痛苦而清醒,欢愉而振奋,独特而深刻。

凝练质朴呈现诗意唯美的表达

观影的过程中,我可以清晰地体察和感受到,影片导演王超努力地用一种特别真诚的态度、特别质朴的手法来拍电影,讲故事,树人物。影片高度凝练,质朴平实,没有一丝一毫的炫技,没有冗长拖沓的叙事,而是用特别贴近生活、贴近人物的叙事手法,用电影独特的视觉化呈现,用充满诗意的唯美表达,将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命运波澜展现在观众眼前,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影片中情节的推进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随着时间的发展次第铺排开来,产生了巨大的情感积累和精神冲击,直抵观众的内心,引发深深的震撼。

影片大约前三分之二的部分,影调都是暗淡的、萧瑟的,景物风貌,人居环境,服饰装束,除却编导对时代的和生活的尊重和还原,这些细节无疑都是精心设计过的,都是在默默地、于无声处映衬着人物的心情和心境。但是电影如果仅仅停留在展现苦难和悲凉,必定会流于普通寻常和片面单调。孔秀是柔弱隐忍的,但她又是坚韧顽强的,所以当孔秀穿上红色毛衣,眼中渐渐又生发出光彩,脸上又绽放出笑容。即使生活仍旧艰苦清贫,但是她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分明发生了变化,她开始了对梦想的追求。非常可贵的是,编导关注于此并深深挖掘,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人与事,绝不是停留在苦情、悲情、伤情上,而是一点一点,丝丝入扣,逐渐升腾起女性自觉自省,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突破自我的新希望,也体现出编导对人生与命运的深刻认知和在艺术表达上的提炼升华。

“河北制造”共创电影艺术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孔秀》还是一部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由河北人主创和主持拍摄、出品的作品。剧本改编自河北省老作家张秀珍的长篇小说《梦》,场景也在河北选取和拍摄,听说其间还经历了疫情的非常时期,可以想见摄制组遭遇和克服了多少艰难和困苦。所以,作为一个河北人,在影片中放眼望去,久久不能移目的都是北方农村的景象、印染厂车间的环境、寻常家庭的陈设、普通百姓的衣着,时代烙印的道具……这一切的一切,都透着本乡本土、熟悉又亲切的感觉。

影片的一场重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秀去乡下看前夫,苍茫的大山,干涸的河滩,典型的河北风貌,两个人就那样站在那里,对话简短且简单,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在和对方和解,和自己和解,和生活和解,和命运和解。由此即可见编导对河北地域特色、人文生活、时代风貌的细腻感知和捕捉。

曾经,我们看电影,是在光影里看一段别人的人生,今天,看电影《孔秀》,我们分明在孔秀的人生里找到与自己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共鸣,这是影片的成功,更是我们的收获。

来源:中国电影报

作者:张宇


相关电影
  • 孔秀

    孔秀

    暂无评分

    主演:沈诗雨,朱栋青,王学东

  • 相关影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