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资讯正文

《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如何于历史经典中发掘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突破点?

广电独家
 1411 次阅读

文|宣月

传唱经典,不仅是为了重温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

什么样的文化节目创作才更具有生命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给出的答案,让我们倍感惊喜。

 

在继承“和诗以歌”核心思路的基础上,这一季节目着重寻找华夏文明中具有民族精神和英雄情怀的经典诗词,邀请观者与文化学者、传唱人一起浸享诗词、传唱经典、致敬英雄。

 

从已经播出的十期节目中,我们发现节目的与众不同在于:它赋予了一些普通的创作要素升级优化的空间。

 

如何重塑历史中的经典演绎?如何让音乐表达更为沉浸纯粹?如何超越综艺节目本身的“观赏”职能,进而带动全社会一起追溯新时代的精神信仰……本文将逐一探秘。

 

▍重塑经典:赋予历史诗词时代内涵

 

《经典咏流传》第四季定位于“致敬英雄”主题,其依托的核心载体便是经典的再现与解读。

 

前不久的清明时节,由《经典咏流传》正片衍生出的微博话题“撒贝宁起立背诵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高居微博热搜第一,单条视频播放量破2000万,收获了2.7亿的阅读量,网友们更是自发于互联网的话语语境中致敬英雄。

其实,文化节目的切条视频出现在热搜前列较为罕见,这进一步说明即便无需外在元素的附和,对英雄的敬仰已经流淌于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

 

借助这个全民共通的精神共鸣,《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用英雄主义串联古今,凝聚起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在《渔家傲·秋思》中感受一个战将的仁者情怀,在《洪湖水浪打浪》中回味革命热土上掀起的光荣壮举,在《易水歌》中品读“士为知己者死”一诺千金的精神力量……节目选择以音乐演绎经典的主要方式来赋予历史诗词时代内涵,让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于舞台中邂逅碰撞。

 

通过学者的先前解读以及创作人上台的简短交流、歌曲演绎与感受分享,每一首歌的演绎都被赋予了更广的外延和更深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带领观者读懂那个时代诗人与英雄豪杰的所思所想。

 

而进一步探索便会发现,《经典咏流传》对经典的重塑是娓娓道来、充满吸引力的,每个故事的解读都以最平实的语言与故事叙事风格展示于观众面前。

 

比如在解读杜甫的《蜀相》时,鉴赏嘉宾康震便从成都的武侯祠开始讲起杜甫对英雄足迹的追寻。杜甫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希望自己也终有一日能像诸葛孔明那般遇上求贤若渴的君主,有机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此的解读不仅让每个英雄形象变得鲜活立体,更以极具记忆优势的载体与切口让英雄精神深入人心。

 

笔者还发现了一个细节,网络上撒贝宁在每一期节目的开场白都会得到广泛转发。这从侧面再一次说明:人们对经典的关注喜爱,以及对英雄的追忆是内在统一的,即经典的重塑与精神的追求实现了高度的耦合。

 

可见,《经典咏流传》第四季成功地在全社会引起了反响,实现了对英雄的追忆、对文化的认同。

 

▍沉浸音乐:天籁之音直抵人心

 

节目总策划、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许文广在不久前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会议暨建党百年重点作品推进会”上说道:“文化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取决于题材的大众与小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以新立意、新形式、新技术讲好生动感人的精彩故事。

 

央视综合频道作为总台旗舰频道,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原创大型文化类综艺季播节目,这些节目之所以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无不得益于通过创新较好实现了文化在视音频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

 

“和诗以歌”是《经典咏流传》延续到第四季的核心特色。既往的音乐演唱类节目夹杂了很多的竞演环节,而显然《经典咏流传》更强调演唱的纯粹、听者的沉浸,让天籁之音直抵人心。

 

比如第九期节目中,选择以摇滚风展现出沉浸视听体验的刘恺威,带来了气势磅礴的《将军引》,展现李广这位“飞将军”的英勇善战。虽然整场演绎没有“战鼓擂”,但却通过讲述一场具有传奇色彩的狩猎,令人得以身临其境,感受到李广将军驰骋沙场的威武与勇猛。


沉浸音乐的呈现来源于创新升级的“3D沉浸式”音乐体验。相比于较为苦涩的文本阅读,文化类综艺拥有更多手段扩充节目的视听体验。

 

比如,这一季节目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为观众带来了更为丰富立体的“沉浸式”音乐盛宴。只要戴上耳机,就能置身在诗词和音乐之中,3D音乐加上竖屏直拍的传唱人画面,同时引爆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沉浸音乐更来源于节目受邀音乐人的用心演唱、对歌词背后故事的深刻把握。其实,只有传唱人自我产生真情实意,才能把这份情感传导给观者。

 

比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作为传唱经典,演唱者郁钧剑一唱就是40年。作为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这首歌于党的百年诞辰之际更具韵味。只有铭记民族的历史,方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当《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旋律响起,老一辈人童年时的记忆便开闸泄洪似的涌出。这首歌并非慷慨激昂的进行曲,而是在交织的情与景中用真实和质朴的语言将一个意境优美的故事娓娓道来。

 

此外,节目还连线了91岁的原铁道游击队队员李洪杰,通过亲身讲述的方式,在荧幕呈现塑造英雄气质的时代画像。

 

因此,传唱人是否能平静下内心,在词曲流淌间读懂历史的过往,并带有感情地完成演绎是作品质量的关键。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这些传唱人们正是以这样的价值引领和精神追求,才能让无数英雄豪杰的精神光芒得以在现代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也才能于大众文化的传播中唤起人们的情感归属与认同。

 

▍超越“观赏”:构建国人精神坐标系

 

从第一季走到第四季,《经典咏流传》备受观众好评,甚至年轻人们也选择以一种“追剧”的方式期待着每期节目正片的开始。

 

这一切或许都可以归因于《经典咏流传》一直以一种静水深流的方式,践行创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艺作品。

 

四个“度”在节目创作全程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有温度,这一季节目多次连线与英雄故事相关的主人公,通过新时代英雄气质的再延续,呈现人间烟火中流淌的动人瞬间;

 

有力度,延续着文艺创作方向的根本指引,本季节目继续把我国历史经典中的优秀基因提炼挖掘,更好地完成了培根铸魂的创作使命;

 

有深度,文化学者康震的解读从每个人物的人生脉络说起,配合历史道具的呈现,让每一首演绎的歌曲都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内涵扩展;

 

有广度,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经典咏流传》不止是成为了总台文艺差异化的“金招牌”,更是以诚挚的创作热情祝贺党和祖国。

 

因此,《经典咏流传》第四季是具有超越意义的。传统的歌唱类综艺多停留在视听节目本身的“观赏”职能,停留于文艺创作的表层,而《经典咏流传》于自我的成长路径中慢慢找到了一个更高阶的方向,找到了“综N代”自我造血的机能:那就是跳脱出歌曲本身,来一场与英雄的跨时空对话,找寻英雄气概。

节目制片人田梅称:“虽然我们已经走到第四季了,但是依然不敢有半点懈怠。包括我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导、总编室主任王晓真,也会认真细致地对节目每一个细节进行审核把关。他告诉我们,节目立足央视这一主流媒体平台,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要求自己,不断创新,打造一流的精品节目。”

 

传唱经典,不仅是为了重温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通过诗词与歌曲的巧妙组合,引导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和凝聚力,以英雄为题构建国人的精神坐标系,书写时代精神信仰。

 

从这一层面来说,走进第四季的《经典咏流传》已经超越了“观赏”,或许从精神坐标的定位角度来理解节目丰富的内涵和人文情怀更为合适。

相关电影
  • 一水隔天涯

    一水隔天涯

    暂无评分

    主演:张瑛,苗金凤,丁亮

  • 相关影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