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旦后》曝终极海报,林晨演绎一代旦后传奇
戏影传四海,月寄故园情。
近日,由新锐导演林峰执导,林晨、明俊臣领衔主演,隋存毅、张雨提、王学庭、杨雨橙等主演的首部南音题材院线电影《旦后》曝光了终极海报,预告影片将于10月24日全国公映。在此次发布的终极海报中,林晨饰演的林波儿亮相。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停靠着一艘邮轮。林波儿遥望着远方,眼神深邃;而她的背后,映衬着一轮圆圆的明月……
戏影传四海:领略厦语片风采,感受南音魅力
对导演沈少河而言,谈及与《旦后》的邂逅,既是偶然,也是命中注定。
作为闽南人的沈少河,在2016年完成在北京进修导演的学业后便回到厦门定居。他一心就想寻找闽南本土合适的题材进行拍摄,陆陆续续见了一些作家,也找了一些小说和题材。就在一次无意间逛书店的时候,他发现了小说《旦后》。“它独特的封面颜色和构图吸引了我,打开一看竟然是讲述南音和厦语片以及闽南人在海外奋斗的故事,突然觉得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题材。”
在这样的契机下,电影《旦后》应运而生。从最初剧本内容的打磨、演员阵容的确认,到主创团队的加盟、电影内容的拍摄,最后到电影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映,整个过程都经过了精心的筹备和谋划,为的是不负初心地呈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影《旦后》还未正式上映便喜报频频:前不久,电影《旦后》荣获2020年第五届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最佳新锐影片奖。这既业界是对电影的肯定,也是市场对电影的认可。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电影,电影《旦后》可能稍显得有些“冷门”,但它却值得更多人的关注。《旦后》是首部反映“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题材的院线电影,它以“一代旦后”林波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讲述厦语片的辉煌过往,彰显南音的现代传承。而通过《旦后》,观众将对厦语片和南音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发源于福建泉州的南音,是中国现存最悠久的传统古乐,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厦语电影作为方言电影,在国内虽不如粤语电影知名度高,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闽南人为主要演员,采用闽南方言,在香港摄制,在海外上映,一度风靡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地区。而在古装的厦语电影中,常常采用南音作为电影配乐,有着浓郁的闽南特色。
自电影诞生以来,它都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影片中,南音借助厦语片在香港乃至东南亚传播;而在影片外,通过电影《旦后》,南音和厦语片拥有了全国层面的宣传机会。在电影公映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厦语片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南音的独特魅力。
月寄故国情:彰显闽南人精神,传递思乡情怀
芦苇、邮轮、月亮……
在曝光的终极海报中,这些元素的融合,都寓意着同一个主题:思乡。
在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无论他身在何处,他总是见月思乡,仍旧想着家乡芦苇坑里的小月亮。
身在香港,和故乡隔海相望。头顶一轮明月,那是回不去的故乡。在《旦后》的终极海报中,芦苇、邮轮、月亮等元素的彰显,寄托着主人公的思乡之情,彰显着现代人的爱国情怀。
正如导演沈少河介绍的那样,电影《旦后》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它的内容涵盖面比较广,有讲到闽南的戏曲南音,有讲到厦语片,有讲到侨胞的乡愁,还有讲到闽南人在海外的奋斗史,以及闽南人立志团结的精神。”
在当时,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闽南籍华侨无法回到祖国。正当海外游子思乡心切之时,厦语电影的出现,便成了他们慰藉乡情的“良药”。厦语电影采用闽南语对白,并配有大量南音等闽南地方戏剧元素,让闽南华侨听到了熟悉的乡音,重温了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抚慰了他们的乡愁。厦语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针对性很强的小众电影。而它当时在海外的风靡,与闽南籍华侨的观影需求密不可分。
现在,借由《旦后》的公映,沈少河希望他内心对南音和厦语片信息的传达能得到观众的共鸣。“希望那些有海外亲属的闽南人通过影片能够搭起更好的沟通桥梁,从而表达对老一辈在海外开天辟地的人们的敬仰之情。”
有人说: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虽然故乡回不去,但我们可以共赏一轮明月,共听一曲南音。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
重阳将至,以爱之名。父母健在,便是最好的福气。再远,也要常回家看看;再累,也要把他们陪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与父母一同走进电影院,电影《旦后》与你们不见不散。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