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船工
船工海报封面图

船工

The Boatman
纪录片
2004中国大陆上映 / 50分钟
看过看过
简介

谭邦武的四个儿子都是三峡后靠移民,2003年6月库区蓄水后,他们的山地大部分将被淹掉, 生活来源是个大问题。于是, 三峡大坝蓄水前后,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为两件大事忙碌起来,一是为二儿子打造木船,蓄水后搞特色旅游;二是为去世快一年的老伴和自己立块合葬墓碑,把自己的后事准备好。本片以十年的时间跨度,记录了三峡移民大搬迁,高峡出平湖的 历史过程;记录了沧桑巨变中老船工和儿孙们的生存状态、情感振荡;记录了三峡船工的艰辛历史和顽强的生存意志。平常生活入号来 日落西山日平西, 抓把瞎秕去喂鸡, 公鸡吃食咯儿呱叫, 母鸡吃食俏滴滴。 偃师市山化乡石家庄村一处古朴的窑洞院里,89岁的程满仓老人首先说出的是这样一个船工号子,我们感叹以他年届90的高龄竟然能把几十年前的一曲号子记得清清楚楚,我们也感叹这首号子本身的生动与形象,“公鸡吃食咯呱儿叫”,多么具有生活情态的描述啊!就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忆地起童年所经历过的那种朴素祥和的乡村生活,一种久违的感动和亲切扑面而来,小小的农家院里,窄窄的乡村街道上,那一幕幕农人喂鸡的场景在脑海中翻腾跳跃,像过电影一般,甜蜜的回忆反复着,挥之不去了。还有这个“俏滴滴”,怎么就是个神来之词呢!拟人拟得太准确了,多少漂亮的形容词在她面前黯然失色了。这只害羞的母鸡,你想象她啄食的样子,竟然风情万种呢。 日落西山黑扭扭, 黑小赶了个黑虻牛, 种了二亩黑坡地, 打了二升黑黑斗。 远观南山一庙堂, 姑嫂二人去降香, 嫂嫂降香求儿女, 小姑降香求商郎, 再过三天不降香, 架起包袱走他娘。 老船工们说唱这些号子的时候,脸上始终带着一种沉醉安详的神态,好像口中说着的,不是一首简简短短的船工号子,而是年轻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让人羡慕让人高兴的事儿。他们嘴上不说,但我能理解,不管时光过去了多少年,但在他们内心深处,曾经牵肠挂肚的船工号子已经沉淀成一种永恒的挂念,一旦说起,他们就会把自己搁放到以前的风风雨雨中,那饱蘸着浓厚生活汁液的长短句让他们迷恋,让他们如痴如醉。 再看下面一首号子 日头出来往上朝, 照住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上长大树, 树大根深长得牢, 大树底下长小树, 小树上面发枝梢。好像是它的亲兄弟或亲姊妹,老船工们又说出这样一个号子 太阳出来往上朝, 照见东寨老婆窑, 老婆窑前长大树, 树大根深长得牢, 大树头上分丫杈, 丫杈头上发枝梢。 完全是顺口溜,也确实没有什么大的含义和意义,简单明了,浅显直白,只不过就是押了点韵。你或许会想到,这是一个船工或一群船工在玩的文字接龙游戏,假设多个人吧,有人首先触景生情起了第一句,其他人的创作激情被引发出来了,接着就对上了。因为没有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他们所能对的,只能是口语化的俚语俗言,借以表达的对象只能是自己较为熟悉的事物或生活场景。你一句,我一句,也可能是思考半天,也可能是脱口而出。就这样,一首朴素率真,沾满着生活露珠,散发生活气息的的船工号子诞生了。他们叫喊着这样的号子,穿行在大河大谷中,斗风搏浪,磨炼人生。 还有一种船工号子,极具哲理性,它是船工们多年生活经验积累后的爆发,是对世情百态的看透和认知,是一种经历和体会的总结。你看 山上青松山下花, 花笑青松不胜她, 有朝一日严霜打, 光显青松不显花。还有 天上下雨地下浸, 人留子孙草留根, 人留子孙防备老, 草留须根能打春。 水上生活当然是船工号子的一个重要表现内容,这些号子,或描摹所见所闻的一景一貌,或描述具体的行船动作或特定的行船场景。才一回下去二回来,打一个鲤鱼戏莲台,鲤鱼戏莲莲还在,莲戏鲤鱼顺水来。 这是对场景的描画。连天晌午日正南,观音老母来行船,船儿飞到南海里,十二美女把橹扳。这是对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因为添加了神话的色彩,更加引人遐思。开口先叫加上力,随后紧跟力上加,加上力,力上加,好像蜜蜂乱采花。左采花,右采花,辛苦一场为谁家? 这首号子让人想起唐朝罗隐的《蜂》, “不论平地与山川,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写的是蜜蜂,说的是人,船工们唱的是蜜蜂,叹的是自己,是对遭遇的申诉,是对不平的呐喊。在境遇得不到改变的时候,他们只能最大限度求得温饱和平安,而相对于吃喝,行船过程中的平安和尽量少的吃苦受累更让他们看重,看下面的号子。一回一回又一回,石匠扛个锻磨锤,东庄锻上贞节牌,西庄又锻公德碑,牌碑石上锻大字,楣高字大唬住人。叩天叩地叩鬼神,只求船梢正风催。 在与老船工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号子。就立意来说,相对于大量的生产生活场景描写,这首号子让人眼前一亮,让人热血沸腾。高高山上一棵桐,一斧子下去两半停,一半进到南京去,一半又到北京城,北京城里做大炮,南京城里做铸钟,大炮铸钟做齐备,单打外国进来兵。 好一个“单打外国进来兵”,听起来荡气回肠,鼓舞人心。这首号子,或者诞生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或者诞生于八年抗战,或者是其他中国遭侵遭侮的年代。但年代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黄河船工,中华汉子,热血男儿,他们质朴的爱国情操可敬可叹,可以载入史册,可以流芳百代。

演职人员全部arrow-right

    影视行业信息《免责声明》I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1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