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Zachary10分2刚看完感觉就是一部拼盘杂烩的搞笑喜剧,后来仔细品味发现大有乾坤。导演自编自导,采用“俄罗斯套娃”式的结构来体现电影的层次,凡事回顾的片段用的是经典4:3比例,作者回忆的场景用的又是16:9,八十年代则是1.85:1,来对影片涉及的三个年代加以区分,以至于电影刚开始我以为家里电视显示出了问题,没想到是导演故意为之。全片不止一次的向经典影片致敬,演员又是全明星阵容,强大到了“变态”的地步:外貌协会、超级大腕、老戏骨都发挥了自己的最佳演技。九项奥斯卡提名,斩获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造型设计两项大奖,能把Tilda Swinton化成那个鬼样子到完全认不出来,这奖实至名归!2018-10-140回复
Winona9分1韦斯·安德森导演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精准对称构图,舒适的色彩搭配,恰到好处的怀旧音乐,屏幕按照各个年代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故事是分章节进行的,环环相套一层层的镶嵌。古斯塔夫和Zero也从一开始的上下级到后来成为真正的朋友。演员阵容堪称强大!“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我想电影的目的就是怀念昔日欧洲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有对近现代战争的一种戏谑和嘲讽2020-08-161回复
泊秋9分《布达佩斯大饭店》:画面之美,结构之美粉色的马卡龙配色,精致的蛋糕,回忆部分4:3与16:9的画面,定格动画技巧,夸张的对称,疯狂的细节,滑稽近乎荒唐的人物…也许我无法看懂每一个镜头语言下的敬意与深刻,但却能强烈的感受到整部电影匠心独具的艺术气息,一种仿若身临其境的怀旧快感。这就是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闪亮明快而有趣的外观。 四维时空的叙述结构让影片在迷人外表之下有着一个纵横交错的故事。一本流传至今的著作,讲述了发生在1932年一段亦真亦幻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以绚丽奢华,充满人文关怀的气质在旧时享誉盛名,而这一切的缔造者正是故事的主人公古斯塔夫先生。严谨、浪漫,固执的近乎迂腐,幽默的近乎怪诞,充满绅士风度:会因为一瓶香水而在逃亡途中给追逐者留下线索,正直:会为了救一个门童而断送性命。1968年,时过境迁之后,在褪去昔日光环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故事的见证者--被救下的门童ZERO与作家回忆往事。 由于人性中文明的微光尚存,ZERO得以幸存;由于爱情的永恒,古老的布达佩斯大饭店风雨不倒,而多年之后的1985年,小女孩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这个故事,当她合上书本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物是人非,然而情感与精神的传承却往往历久弥新。 现在,换了一种形式。文字的感动更加真切,电影结尾处提到的,斯蒂芬·茨威格,以及群星闪耀的演绎,似梦幻般,不经意间、随处可见的美好与欢乐,以及稍纵即逝的一抺淡淡的忧伤,愿多年之后,再次想起时,仍能感受到这份无处不在的惊艳与震撼。2015-0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