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篮高手的契约》总制片人王大为:冲刺黄金档,我选择相信观众
年尾将近,2020年仅剩一个多月。在疫情常态化的大环境之下,电影产业的发展今年尤为艰难。度过了前半年的低迷期之后,不少影片在后半年开始逐渐发力,以《我和我的家乡》《八佰》《金刚川》等一批影片为代表的作品在票房上都取得出色成绩。而即将到来的12月,是留给各位电影人围战2020的最后时间。
在12月即将上映的影片中,有一部颇具话题性的诚意之作非常值得关注,它就是由业内独立制片人王大为倾情打造的大型校园励志青春电影《灌篮高手之契约》。
王大为2010年获北京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同时还担任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顾问委员会委员,代表作品有电影《碟仙诡谭2》、《会痛的十七岁》、《孤战》等。
《灌篮高手的契约》以高中生江译追逐篮球梦为主要故事情节,从女性视角讲述一个高中球队克服重重阻力打进高中联赛的热血追梦故事。王大为先生既是该片的编剧,同时也担任总制片人,是12月即将上映的影片中为数不多的青春类题材电影。
这几年随着电影产业的日渐成熟,观众的品味与观影诉求也逐渐变得个性与多元化,国产青春片的同质化问题也早已让观众审美疲劳不愿为票房买单,而是转而对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青睐有加。
面对如此现状,王大为先生表示:“以前做片子的故事创意,都是按照商业电影的构架来做,灌篮的故事内核其实是两个真实故事被融合到了一起,一个关于篮球的故事和一个关于乐队的故事。中间也有朋友提出可以在结构上做的更商业一些,但是我们觉得真实的才是有力量的。”
面对片名与曾经的经典动漫高度相似,被质疑是“蹭IP”这一观点。王大为也有自己明确的立场,他认为虽然名字相似,但《灌篮高手的契约》是中国球手自己的故事,就像CBA、和耐高一样,虽然在名称和规则上与国外知名赛事类似,但他们都是中国人自己的联赛,这样联赛的存在扎实的推动着中国篮球的发展。如果说跟那部曾经的经典动漫有何关系,那就是对“灌篮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因为我本人打球,也是重度灌篮爱好者,“灌篮”是七零八零的重要记忆符号。遗憾的是,“灌篮高手”从来没有被真人在大银幕演绎。我和一些国外同行也聊过,我们觉得,当每个国家的编剧都可以按照本国的篮球文化将灌篮精神进行演绎,各种肤色的灌篮高手共同亮相银屏的时候,才是对灌篮最有意义的致敬。”王大为如实说道。
除去青春题材这个看点外,《灌篮》的另外一大看点则是,这是一部类型化的篮球体育电影。既然是一部类型片,那么主创在实现类型化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王大为分享道:“篮球电影并不好拍,我们不想高举篮球的主题讲球场外的故事,电影中的多数故事是在球场上发生的,而即会打球、又会演戏还有流量的演员屈指可数。我们这个戏是笨办法拍出来的,开机前两个多月,多数演员就集结在一起开始共同生活、训练,一方面是要演练比赛中的几十套技战术,另一方面也是彼此熟悉,产生真正的同学、队友的感觉。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不会打篮球的演员,从球场戏份执行到场外气质,很难与角色融为一体。衡量再三,我们决定启用多位毕业于中戏又经过了《这就是灌篮》这样的篮球节目洗礼的演员,他们本身就具备CUBA的水准,所以全片我们没有使用威亚和替身,几十套技战术都是真人真打。”
尽管年底所谓的大片扎堆,王大为先生作为该片总制片人,他选择相信观众:“现在的电影观众已经愈发成熟。相比于流量明星,一个扎实的好故事是更多观众愿意看到的。”
一个好的制片人不仅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作品的艺术质量把关负责,更要有一定的商业头脑对影片的市场潜力做出理性判断。既做编剧又做制片人,看似是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作者表达的完整性。但也不乏会有姜文这样风格极强的创作者会陷入唯心主义的自我表达,亲手制作出《一步之遥》这样的“票房滑铁卢”之作。
在这一点上,王大为也有着清醒的自我认知。“编剧身份出身的制片人,由于本人对故事非常了解,与导演等其他主创沟通的时候,往往效率更高。但是因为还有出品、发行等其他合作伙伴的存在,他们会在我专注剧作和剧组管理的时候,给我很好的补充。”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