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资讯正文

满目疮痍的离秋未必不是治愈之路

猫眼电影
 2857 次阅读

正在热映的电影《离秋》这个故事如果换成国内小城市的老人前往一线大城市看望孩子,想必对于很多国内观众来说距离会更近,更容易共情吧。但影片偏偏选择了90年代在日的中国家庭,说明它的野心不仅仅在于展现和探讨中国式家庭伦理。

代际关系的隔阂感、疏离感,教育背景、社会环境影响下的思维模式差异,这些是两者之间高度相似的。包括片中几个人物在几种语言当中的切换,看起来很唐突,其实把这些语言冲撞换一个场景,同样是成立的。比如现在逢年过节,中青代回到家乡,一屋子有人讲方言,有人讲普通话,有人忙中应对工作甚至嘴边夹杂英文,而更年轻的孩子,说着普通话,其实是各种火星文一样的网络用语,别说老人,父母都听不懂。有沟通吗?能沟通吗?好像有,好像可以,好像吧。

然后是什么,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报喜不报忧”。孩子对父母是这样,父母对孩子更是如此。片中的爸爸承受着职场生存的压力,工作日穿梭于办公室和狭小的单身公寓,周末才能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小住。妈妈为了朝向往的人生状态靠近,即便承受异样的眼光也要努力跻身职场,寻找在这个社会当中的一隅之地。孩子因为外国人身份,也要承受某种难以被接纳。一家三口没有任何一个人把困境和难题说出来寻求帮助,同时因为自顾不暇,也没有人能够去体恤和关怀其他人的状况。相对他们而言,片中对爷爷在上海家中的现状只字未提,我们对老人在日本生活的这段时间以外的状况是一无所知的,他在故事中的所有功能都是服务于在日的这个家庭的,是一个挑不出毛病的极其“扁平”“单一”的角色。但这恰恰是一种极其悲凉的写实。00后大概对此有些难以领会了,但80、90后对这样的老人想必并不陌生。为了子女禅精竭虑、默默无闻,而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他们能够插得上手的时候越来越少,他们一辈子积累的经验逐渐派不上任何用场。即便子女并不想排斥父母,甚至也想要施以孝心,可往往还是事与愿违。越是一门心思为子女服务的父母,越容易感受到“被抛弃”,而且与其说是被子女“抛弃”,不如说是被时代、被时间“抛弃”。同样地,越是想要融入某个环境、占据某个位置的那一家三口,也感到越艰难。

而这层困境,才真正展现出了故事选取90年代在日中国家庭这个背景的意图。区别于许多影片非常刻意且符号化的背景设置,《离秋》对于故事所在的时代社会背景展现得相对“隐晦”了一些。爸爸那些日本男同事们在工作间隙无可奈何的抱怨,街头铺天盖地的中介公司广告等等,大崩溃前的90年代日本,一双双无形的巨手其实已经开始伸向每一个人的脖颈。论“被抛弃”的焦虑,孰能幸免。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选取的背景其实进一步强化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无可奈何,也因此道出了家庭这种特殊联结所具备的意义。但这种以小见大的设置,必然需要更精密的设计,对叙述的要求也更高。优势和劣势,就在分毫之间。 

故事的最后,爷爷要回国了,这个一家三口的明天会如何,他不得而知。他的到来戳破了许多东西,他竭尽全力也无能为力。但话说回来,满目疮痍说不定是治愈的必经之路,又或者,他至少暴露出了这个家庭长久以来各自为营的恶果。人、家庭、社会,总要直面真相,才能真正做出选择嘛。

相关电影
  • 离秋

    离秋

    暂无评分

    主演:谭凯,谢承颖,刘德基

  • 相关影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