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童年被性侵的人越长大越痛苦?电影《无辜囚徒》为你揭秘!
从《素媛》《熔炉》到《嘉年华》,关注儿童性侵问题的电影越来越多。
但是这些电影多数聚焦于性侵事件本身,反观现实,很多童年性侵受害者,却大多是熬过了被性侵的童年,却熬不过长大后的屈辱。就像林肯公园主唱本宁顿和台湾27岁美女作家林奕含,他们都在长大后拥有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生,但是内心深处却始终没能走出性侵阴霾,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很多童年遭遇性侵的人会越长大越痛苦,甚至选择自杀?
最近就有这样一部电影关注了这个问题。
电影《无辜囚徒》是国内首部关注被性侵儿童成年后生存现状故事电影。影片塑造了两个深陷童年性侵阴影的女孩陆景和宋清歌,聚焦两人成年后的生活和情感困境。其中陆景在身边人的帮助下,成功冲破性侵的心理障碍获得新生。而宋清歌则被童年性侵阴影编织的心理魔障不断侵蚀,在自我厌弃中最终绝望的选择了自杀。
宋清歌的悲剧结局尤为令人唏嘘,也让大众深刻认知到,性侵不仅在当时对儿童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灵损伤,这种隐秘的痛楚,持续性长,难以纾解,不断阵痛,甚至会最终吞噬一个人活下去的希望。
像清歌这样的儿童性侵受害者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越长大越痛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童年时对性和性侵还没有完全认知,受害者并不能意识到性侵对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损害的严重性。
而成年后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中,受害者会感受到强烈的社会舆论压力,一些诸如“贞操观”、“性耻文化”的封建思想仍旧存在,这些声音会对受害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会无形中倍增受害者的自我屈辱感。就像电影中看似放荡的清歌,内心却始终觉得“一个女人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她会和多名异性发生亲密关系,却因为觉得自己“脏”,而无法在自己的真爱面前坦诚自己。
另一方面,无法排解的压力也来自于家庭。父母很容易在潜意识行为中对被侵害儿童形成二次伤害。这种伤害首先是有不信任的心理,也有父母本身因为“性可耻”观念,会将自身屈辱感转嫁为对被害者的厌恶。
更有甚者,像电影《无辜囚徒》中清歌的母亲,虽然知道清歌童年被继父性侵的事实,却没有设身处地站在被害者角度,反而为施暴者寻找借口,对被害者“妄言原谅”。
现实中,熟人作案也是儿童性侵的特征之一,像清歌一样被身边亲近者侵犯的情况在现实里屡见不鲜。根据2018年检察院公布数据,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中,熟人作案比例高达70%~80%以上。
对儿童性侵问题的关注,不仅要关注事件本身,更要对后续伤害持续关注。因为对于童年曾经遭遇性侵的人来说,后续伤害往往更为致命,更加难以摆脱。而作为构成社会大环境的小分子的我们,可以帮到他们的,就是不做一个“沉默的帮凶”,不对他们道德绑架。因为他们没有错,不应该为那些侵犯他们的恶魔所犯的过错承担屈辱!
8月7日,电影《无辜囚徒》即将全国上映,希望在这部电影之后,会有更多的影视作品为身处阴霾的他(她)们发声!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